《我所理解的截拳道》
喬靖夫
(本文是2015年李小龍七十五歲冥壽時,我在《都市日報》連續三週刊載的專欄,趁昨天龍哥逝世四十四週年,於此修訂結集。)
李小龍七十五歲誕辰剛過去了。許多人都知道他生前一大成就,乃是以哲學思想融入武術而創造了「截拳道」,但沒練武的朋友大都不清楚截拳道理論到底有何特色,因此我嘗試這裡簡述一下。不過首先聲明,我並未在任何派系的截拳道館學習過,以下全是閱讀李小龍著作所得的個人理解,故有此題目名,如有錯謬,望有識者不吝指正。
李小龍創造截拳道時強調一大核心是「簡約」(Simplicity),在學習、思考和戰鬥時都要直指目標,放棄不必要的矯飾。李小龍赴美國之後對西方拳擊及劍擊特別作深入研究(他生前的拳擊和劍擊書籍資料收藏非常豐富),這兩種武藝的特色都是:技法簡約,應用精妙。「截拳道」的「截」是「截擊」,概念正是來自劍擊,李小龍認為在應付敵人的攻擊時,直接的截擊最是簡約有效,故以此為名,象徵整套武術的中心思想。
「簡約」與李小龍常常強調的另一思想「如水」(Be Water)是一致的(此語源出《道德經》的「上善若水」)。水流進各種空隙與容器,是因應情況作出自然變化,不會做多餘的拐彎抹角。李小龍認為,「簡約」原則令一個戰士維持在活的、流動的理想狀態,每一刻都能夠隨機應變;「簡約」也令人在學習和鍛鍊時直指問題核心去尋找解決方法,不受既有的成見或傳統枷鎖約束,如活水不受制於固定的形狀。
李小龍創造截拳道時提出「簡約」的重要,多少也是回應當時傳統武術的因循陋習。他提出俢練截拳道的三個過程:吸收有用的東西(Absorb what is useful);削除用不上的(Discard what is not);加入你獨有的創見(Add what is uniquely your own)。其中削除和創造非常重要,那是一個自我的思考過程,去除花巧不實用的東西,令你的眼睛不會離開真正的目標。這與傳統武術習者常出現一種「收集、儲存招式」、「學得越多就等於越厲害」的思想傾向是完全對立的。
李小龍並不反對傳統武術,但他反對傳統門派在因循下產生的糟粕,給練習者戴上心靈的枷鎖。他曾經說:「甘被傳統門派束縛規限,乃是無思無想、被奴役的武者之道;但是受傳統武術啟發,而能攀登更高處,則是天才之道。」
截拳道的標誌上有兩句著名的宗旨:「以無限為有限,以無法為有法」。格鬥必有法門,否則就不必研究學習了;每個人也必有其限制。但這些方法和限制,都不是固定的,會隨不同人和狀況而改變,李小龍認為,唯有不固守於自我設定的限制和信仰裡,能夠隨時因應變化而行動,吸收新的東西、客觀判斷所學和自行創造,才是他理想中的武術家。
閱讀李小龍的武術筆記,會發現他用一種很科學的角度去分析招式、戰術與拳理,這應該是受西方格鬥運動的啟發。在截拳道裡招式並不是全部,練習方法是同等重要的,「你如何練習,就會如何戰鬥」,脫離現實的練習,李小龍譏之為「陸上學游泳」。而實戰中很多不同因素也是李小龍非常重視的,例如戰術、時機節拍、距離的掌握等等。
截拳道研究的是無限制徒手格鬥,全身多種部位都會用上,因此對攻防距離有清晰的劃分,由最遠的踢擊到拳擊、搭手封鎖以至擒抱纏鬥距離都同樣重視(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經常表達擒鎖地戰的重要)。有些傳統門派常常強調自己最擅長某個攻防距離,深信自己能夠保持在該距離裡戰鬥並佔盡優勢,但截拳道則認為武術家應該全面地鍛鍊,隨時準備應付各種距離狀況,而非迷信自己一定能處在最理想的情景。這種不滯於單一面的態度,也可說是李小龍「如水」哲學的實踐,而事實上這二十年來興起的MMA綜合格鬥比賽,完全證明他這看法正確。
李小龍在他的筆記和發言中,也用了不少篇幅分析武術家臨敵時的心理狀況。他常強調對敵應處於一種放鬆又警覺的微妙狀態,「好像在玩遊戲,但是很認真地玩」,「武術是自我的忠實表達,但當中包括很多欺騙對方的手段」。截拳道的主張涵蓋內與外,身與心,追求的是一套整體、完備的武道。
#李小龍 #BruceLee #截拳道 #JeetKuneDo #JKD #無限